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抓心还是抓痒浅谈电影《抓娃娃》

2024-09-18320

看了电影《抓娃娃》,感触很多,父母对待孩是抓心还是抓痒?从父母的角度,抓心是更能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从正常心理发展的角度去支持孩子,表现的是真诚和爱。抓痒,是父母无意义把自己的需要放置在孩子身上,把关心孩子当成实现自己期待的借口,或者有时候甚至分不清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这时候解决的是父母的痒点,也是痛点。

爱的误区

电影中,爸爸对马继业的爱是真实的,但表现方式又是不健康的,是通过控制孩子来实现他理想中的“爱”。父母把对成功的理解,对自己经历的苦难的理解,幻想成孩子需要走的道路。结果造成以爱的名义但其实是对孩子控制和剥夺。

人的成长是不断体验的过程,而恰恰不确定性让人生有了很多种的可能性,可能性会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了。如电影中展示的那样,马继业只要“偏离”了爸爸设定的轨道,就会别纠正过来。但这样就让孩子的成长少了可能性,总刚到生活被无形的力量牵制着。


抓心还是抓痒浅谈电影《抓娃娃》


想要表示对亲人的关爱,只要真诚表达你的内心感受,去表达你对别人的关心,就可以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但实际中,我们表达爱,会用我们认为的方式去表达。电影中,马成钢夫妻假装喜欢看书,其实后面在看手机。这些虽然有喜剧成分,但是生活中,有些父母就会要求孩子看书写字,而自己却从心里不想这样做。当着孩子面会做做样子,孩子一走,就露出原形,刷手机追剧等。

解读:

首先,我们可能会考虑到的一种动力是"投射性认同"。这是一种机制,父母可能将自己不想承认的部分,或者是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投射到孩子身上。例如,一个父母可能控制孩子,不是因为这对孩子最有利,而是因为这样能满足自己内在的安全感或未实现的愿望。

其次,所谓控制可能是父母为了保护孩子免受外界伤害或内心不确定感的一种方式。他们试图避免孩子面对任何可能伤害他们的情况,直到孩子准备好处理这些情感体验。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源自父母的"关怀",但这种过度的爱表达可能压抑了孩子的自主性和个性的发展。

此外,父母可能本身就受到了某种形式的控制或期望的影响,如家族系统的无意识规范或社会文化的预设角色。这种家庭或社会的脚本可能在不自觉之中被父母内化,成为他们与孩子互动的一部分。‌

小结:

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必然会触动父母内心的痛点,这也是父母再次成长的机会。在与孩子相处中,更多回看自己的感受,看看激活了自己那些曾经经历过的创伤点,然后去处理疗愈。这样避免把自己无意识需要,投射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去承担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总之,先抓自己的“痒”,然后更能抓住孩子的“心”。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上一篇:

下一篇:

心理咨询医院

【微信咨询】

立即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每天推送心理文章和心理活动

24小时咨询热线

0791-88505131

ICP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2021005314号-2 公安备案号:赣公网安备36010202000803号